生活在继续——Mk-II 6个月大了
目录
不知不觉 Mk-II 已经长成了宠辱不惊、见怪不怪、不动如山、煞有介事、我行我素的大号 baby,Mk-I 也。。。呃,好像还是那个样。一切都暂时稳定下来的现在,竟然偶尔会让我觉得 Life Is Good?(然后天气转凉 Mk-I 从学校里带回来不知道是 flu 还是 covid 感染全家,打回原形。)
果然还是免不了互相比较 #
如前所述,Mk-II 从5个月出头的时候(终于?)可以在晚上8点半放下之后,11.5个小时不喂,放置到早上8点。将近6个月又成功 cold turkey 戒掉夜里绑手的 swaddle,成为白天晚上都可以只穿睡衣睡觉的成熟有能型 baby。只是每天会在早上5、6点哭一哭,这个时候把 TA 翻过来趴下就不哭了。至于半夜和凌晨 TA 是不是在睡,我也不 care,反正只要不哭不会吵到我,这样也就可以了。。。
我印象里 Mk-I 做到这一点的时间点似乎是3.5个月附近?呃不,TA 解开 swaddle 好像在七八个月左右。
这么说来,虽然我不是那种紧盯着别人,非要比出个谁高谁低的人,但是自己手头就有两个不同的幼年人类 instance,在二周目怎么也不可能不跟自家一周目的互相对比。既然要比就都比比吧——如果说睡觉这点上是 Mk-I 赢了(<– 话说到底怎么定义“赢”?)的话,在发育的同一时期比较:
项目 | Mk-I | Mk-II |
---|---|---|
Sleep | 🏆 | |
Weight | 🏆 | |
Milestones | 🏆 | |
Mom’s Mental Health | 🏆 |
比如说体重这个项目,因为从出生两周后一直保持着 2nd percentile 的体重,而被我戏称为“百分之二守门员”的 Mk-II,在四个月 checkup 时失守了,变成了1%守门员。医生的脸色不太好看,连平常美国人爱说的那套把什么猫猫狗狗都夸上天的说辞也省略了。还好 Mk-II 已经是我们的第二个小孩,否则自己肯定要变身为魔怔人,天天在网上搜索怎么解决、疯狂给 TA 灌 formula 吧。而现在的我,只是遵照医嘱,4个月就默默地端起了喂辅食的小罐子——医生建议喂牛油果和香蕉的时候我就知道了,目的其实是靠辅食苟住 TA 的体重。
总之一比吓一跳,虽然 Mk-II 看起来也是胖嘟嘟的,但是偶尔翻一翻同一时期的 Mk-I(体重大约是60th percentile)的照片,哇,真的好胖啊。同样的衣服,大腿绷得紧紧的,而且大腿的直径竟然大过脚的长度了吗?
再看 milestones,因为现在 TA 们能做到的只有趴着、roll(滚?)、和勉强坐着,对比也十分粗糙。Mk-II 的单面翻身在5个月不到,比 Mk-I 早个一两个星期,而 Mk-I 同期(看照片似乎)比 Mk-II 稍微能坐得直一些。而“说话”,也就是发出高低不同的各种声音,因为没有历史记录可以确定,我觉得大概 Mk-II 要早一些吧。不过人的一辈子有几十年那么长,早晚也不过差一两个月,早点晚点又有什么关系呢?
虽然这样会被说爱面子(eh,从下文来看确实是字面意义上的“面子”),不过 Mk-II 最令我期待的还是 TA 的长相。其实当年 Mk-I 在勉强具备了人类的形状之后(这是我自己的定义,大概在5个季度大、会走路了以后),就开始变得奇像 Colin 的妈妈,而且越长大越像——以至于我很多时候都有错觉,Colin 妈妈是不是偷偷在我家重开了一个小号?(会不会是用 Mk-I 天真无邪的眼睛录下家里的一切,然后把视频通过波纹干涉进行精神传输,发送给远程的大号母舰进行分析?)而 Colin 之一族,辨识性最强的 feature 就是脸上有酒窝,Mk-I 也不例外。相对地,Mk-II 最近开始笑得更多了,到目前为止却还没有发现 TA 脸上有酒窝的迹象,所以我摩拳擦掌地期待着,也许这次轮到我的基因发达了。。。
一周目 vs 二周目 #
咳,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,Baby Mk-I 时候的我也跟 Baby Mk-II 时候的我大不相同。明明 Mk-I 在“成绩单”上面显得更加优秀(<– 不愧是 合格的 asian mom,就算小小的人只会吃睡玩,也要列出个成绩单比一比谁比较“优秀”),在养 Mk-II 的时候的自己却开心得多。果然是因为有了经验,所以 expectation 早就调整好了吧。
这个 Mk-II 是我们当成自己的最后一个小朋友养的。每新开一天的早上,都在想“今天以后再也不需要 deal with 这种年纪的年轻人了!”,所以也懒得再去费心找规律,随便养一养就算了。所以也不像 Mk-I 一样强行地 enforce 很多规则——虽然 E.A.S.Y. 也是有 follow,不过周末有时候出门的时间跟 nap 冲突也就没办法了。以至于周末现在到处走,schedule 比周中还紧张,每到周一就是把 Mk-I 往学校一送之后,大人和 Mk-II 宅家休息的时间。所以现在得出了结论:让小 baby 不哭、并且作息规律的最大帮手不是别的,而是时间。也就是所谓“大了就好了”,其他的各种育儿大法只是 marginally 有效、让家长能苟过这段难熬的时间段罢了。
Mk-II 也享受到了 Mk-I 时候没有享受到的很多亲亲和抱抱。现在抱抱 TA 的时候,不论何时何地,Mk-II 总是软软地、安安静静地接受,心情好的时候还会对我笑;Mk-I 这个年纪可就要看 TA 心情了。同时养过 Mk-I 之后,觉得(到目前经历为止的)对各个年龄段的小孩的 behavior,多少有了一些了解,所以 Mk-II 整出什么新玩意(吃手、睡觉时候翻身大哭),我们都已经见怪不怪了,甚至还会对比 Mk-I 当年的类似情况。
不过虽然 Mk-II 享受到了有数年工作经验的 senior caregiver 的服务,但是因为这服务并非像 Mk-I 当年一样一对一 personalized,所以也很难说谁更占到便宜。现在有了复数个小孩,开始觉得每个小孩有 TA 们自己的命运——TA 们到来的时间与家庭的经济/感情情况,自己的性格,遇到的社会环境,这些共同决定了 TA 们的机遇和后来的生活。家长再怎么努力,能 consciously 能为 TA 们改变的东西,其实并不多。这么说起来,世界上能有力量对自己的生活有全部 control 的人并不多——除了那些上了榜的大富豪能够有钱任性以外,其他人不都是在各种境遇里随波逐流么?所以最好现在进行心理上的切割,自己的小孩日后有没有出息(<– 话说到底怎么定义“出息”?),跟 TA 自己比较有关,跟我自己比较无关。
嗯,这样不小心培养出一个 serial killer 为害社会,也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了吧。(本来就没有好吗!)
再生一个? #
(Thank god) 现在 Mk-II 除了哭的时候,一般都十分安静。四处看看,吃吃手,抓抓脚,开心的时候哼哼哈哈几声——大概就这样。既不会连续5分钟各种问为什么,也不会抓着你的大腿不放(Mk-I:我没有!)。哭得也比以前少了,一般只在快要到 nap 时间、比较累的时候,还有接觉失败、睡不回去的时候,才抻开嗓子大嚎几声。
令我自己都很惊讶的是,这一次生过 Mk-II 以后,再生一个的议题竟然在月经都没有恢复的时候就被提出来了。虽然我曾经是个不想立刻就生 Mk-II 的人,也曾经三番五次地放话说不想生第三个小孩。但是在 Mk-II 已经能睡过夜、Mk-I 又处于稳定期的现在,似乎再生一个也不是不可以。
原因倒是很单纯——留给 Miki 选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毕竟人类的女性还是有生理极限的。。。现在的自己就好像看到一个到月底30日就结束的 limited time deal,而今天已经28、29日了,明明上个星期已经买过一次这个东西,心里多少还是会惦记着要不要趁促销还没有结束,特意再跑一躺买下来囤着,以防日后后悔。
。。。但是似乎也没有必要为了搞 deal 而做出这种蠢事。毕竟不买立省100%。其实在生完 Mk-II 之后,我的人生 bucket list 终于又划掉一项“建立一个有两个小孩的家庭”,而其他主动/被动的人生目标也几乎不剩什么了。但这《地球 OnlineTM》大型渣作 MMORPG 游戏要求,必须待满开号时候定下的时间才能退出游戏(而且还不告诉你有多久,这让人很难规划的好吗),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搞搞兴趣爱好、游游大千世界,不比起早贪黑养小孩要有乐趣多了嘛。除非,斯德哥尔摩情结太严重,以至于养小孩已经变成兴趣爱好了(惊!)。
这个时候去 grocery store 或者 department store,也常常留意有没有带着三个小孩的家庭。这么说,在我住的这个区域,有三个小孩的白人家庭并不少见——我家的某户邻居,以及我家的上个房主,都是三孩一狗。这种配置我私下称之为“折寿配置”,毕竟它大概对家长的寿命不太友善😅。不过有一次还真的被我发现了一个中国家庭有三个小孩的。三个人都放在 shopping cart 里,往 cart 里一看,好多个毛茸茸的头。
Miki: (饭桌前放下筷子)。。。但是可能还是不生了。
Mk-I: 为什么你不生了?
Miki:(认真脸)因为我们家没有钱了。
(Colin 在一旁窃笑起来。太放肆了,我好想像中学老师一样丢个粉笔头到 TA 头上,“说的就是你,还傻笑!”)
Mk-I: Oh,是因为我上学的钱吗?
Miki:(惊!平常用“daycare 是要钱的,不去就亏了”这个理由哄骗 TA 病好了要立刻回去上学,果然被记住了吗?)。。。是的。
Mk-I:(认真脸)那我们可以去买一些钱。
Miki: 。。。(小小年纪就看清了家里的阶级,TA 家的钱都是大人们出卖时间和灵魂买回来的)
嘛,富有富的过法,穷也有穷的活法。我对生活质量没有什么追求,倒是如果再加一个人的话,在💰💰之前的 bottleneck 我猜想应该是家长没有时间去照顾和/或接送课后班。当然雇人去做这些事也不是不可以,但这又 reduce 成了钱不够的问题——唉,钱不够大概是 accounting 界的 NP-hard problem,所有疑难问题都可以转化成“没钱”两个字。。。话又说回来,课后班又怎么可能是必须去的?现在有了互联网,在家搞搞事情不也一样么。
总之,熟悉了 parenting 的巨大工作量之后,我并不反感家里再多一个人——人人各顾各的,这样就好。我可不想让自己家走上“只有一个小孩捧着怕化了 –> 从小精打细算终于爬上了某藤,家长鸡犬升天自觉高人一等 –> 孩子毕业了就进厂当体面的白领天天拧高级螺丝钉”的路线。相比于混那个 snobbish 的圈子鄙视来鄙视去,我觉得钱够用了,有开心到,这样就好了。
不过第三个小孩的尴尬之处在于,很多商业的家庭套餐都只有4个人的位置,要承载多出来的第5个人需要花更多成本。比如家里的车现在刚好装4个人(包括儿童座椅),再多一个人就要换个大车;坐飞机也不能做同一排或者相近两排了;Burger King 的 family meal 也是两个大汉堡 + 两个 junior 汉堡。连我家的方餐桌都只有4条边可以坐人啊!(被子也已经快不够用了。。。)总之,十年前的我判断有钱人是看 TA 住的房子;而现在我要判断谁是真的有钱人的话,会看 TA 有(敢要?)几个小孩。
另一方面,倒不是我自吹自擂。。。我有时候会想,假如真的有转世轮回,假如 TA 一睁眼发现原来投胎在我家的话,作为这个转世抽卡游戏的结果,可以说并不算坏。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,但是单单看“出生在发达国家”(不过 arguably 美国只是个有钱的第三世界国家罢了),并且“父母都有本科学历”这两点,大概就可以排世界人口的前10%了吧。虽然没有办法保证这样的出身就一定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,这种出厂设定已经是社会层面和家庭层面都相对靠谱的了。毕竟,你去豆瓣的什么父母皆祸害组看一看,就会发现其实成长在靠谱环境里的幸运儿的也并不多。
不要否认 TA 的感受啊 #
某一天在饭桌上开了一瓶新的 sauce,我尝了尝表示稍微有点咸。Mk-I 当即表示不要尝试,因为怕咸。这时候 Colin 为了让 Mk-I 至少试一试,随口说:“你试一试,这个不咸”。
结果第一个抗议的反而是我。我小的时候最讨厌大人糊弄我,什么“你长大了就知道”啊,“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了”啊,“再吃一口就结束”啊。明明确实是咸的,却为了达到“让 TA 尝一尝”这种根本无所谓的目的而骗 Mk-I,这也太 low 了。我现在是大人了所以知道,饭桌上的劝吃多来几个回合之后就变成了力量的博弈和测试——吃了就是顺从的乖小孩,不吃就是不给提议人面子。
但不幸的是,这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否认 Mk-I 感受的事情,其实意外地经常发生。像打 flu shot 之前,Mk-I 就问过“打针会痛吗?” Colin 随口说“不会”的时候,我赶紧纠正过来。如果 Mk-I 真信了打针不痛的鬼话,到了真正打针的时候不但会感觉到痛,而且会感觉到背叛。
再举例子就变成 Colin 声讨大会了,所以到此为止吧。(虽然“不要否认 TA 的感受”是任何一本合格的父母教育书里都会写到的,不过如果不能 internalize 其中的内容的话,看了也是白看。)